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党政工作要点
发布人: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0-03-09
浏览次数: 1802
2010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总结“十一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完成示范建设各项指标;积极探索和加强二级管理,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全面发展,为学校实现新的跨越打好基础。
一、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根据整改落实方案的承诺和部署,结合学校工作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继续做好解决问题、完善机制制度的各项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广大师生员工。把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与学校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2.制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据“高标准通过国家示范项目建设验收,进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前列,学校的办学实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发展共识,研究制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配套制定《校园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子规划。要动员全校教职工积极广泛参与,使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过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
3.积极推进二级学院建设。认真落实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努力把二级学院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逐步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划分学校和二级学院的责权范围,明确二级学院职能。各二级学院要在教学、师资、财务、学工等方面,逐步加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二、推进示范建设,进一步充实办学内涵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示范建设项目和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项目建设为抓手,要继续完善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上有所突破,力求形成特色鲜明、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其它专业也要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实训基地条件建设。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要以深度合作为重点,其它专业选择企业进行分类建设。按期完成建筑技术实训中心后期建设,建设测绘实训现场,增加校内固定小型实训设施。加快教学实训设备采购,年底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力争达到8800万元以上。整合改造现有教学设施,每个示范专业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不少于3个,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实践课程开出总学时达到80%。完成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验收,力争在培训资质上取得突破。
6.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调整,认真分析状态数据平台,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修订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中央和省财政支持专业的建设力度,带动其它专业建设水平共同提高,力争新增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与企业合作完成28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完成137门重点课程开发工作,启动并完成50门校级精品课程评选工作,力争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完成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大纲)制定工作,出版35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建筑特色的工结结合教材。
7.深化校企合作。科学定位合作企业类型,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各二级学院要在每个专业(群)重点建设3~5家紧密合作型企业,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员互派、人才培养、设备投入等方面双向开放、深度合作。积极构建学校政策引导、二级学院主力合作、立足服务专业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各专业思考、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按照学校从企业获得各类经费要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总目标,校企合作办公室研究分解各二级学院从企业获得各类经费的年度目标。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有序培养、系统建设”的思路,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返聘和聘请等措施,保证各专业群师生比达标。按照“分层培养、双向提高”的要求,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和培训管理,努力形成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每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培养选拔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4~5名。继续实施“双师双百”计划,启动完成“双师”认证工作。做好教师企业实践、国内外培训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遴选建设一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教风。做好岗位聘任聘后管理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9.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强校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工作氛围,确保省厅级科研立项尤其是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有所增加。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召开建筑职教集团科技工作大会,论证成立4个校级研究所,争取建立2~3个市级工程中心。组织协调我校教师承担的省厅级课题研究工作,力争多出高层次研究成果,提升我校科研知名度,获得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专利申请6项以上。要重视教研工作,引导广大干部教师积极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学报按照精品化要求,强化内涵和特色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和层次。
10.加大社会服务力度。推动二级学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力争全校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总经费达到1000万元。要重视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学校培训职能,力争为企业和社区开展技术培训13000人次以上。充分发挥淮海经济区高职协作会的积极作用,与相关院校通力合作,开好协作会2010年年会。扶持对口支援学校,积极开展培训教师、联合培养学生等工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三、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在巩固公共英语、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要对数学、思政课、大学语文、体育和大学生艺术教育等基础课程加强建设,要从基础课程的本源出发,强化其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同时,努力与专业课融合,强化其实用性和专业性。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基础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评选基础课程团队带头人和校级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在两年内基础课程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都能够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全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12.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全面梳理、修订教学基本运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控制、校企合作等7个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动教学管理系统化建设。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校内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认真开展好网上评教评学工作,严肃考风考纪,真正实现考风、学风、教风有进一步的转变。高度重视和加强《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形成源头采集、分析诊断、整改提高的常规工作机制。加强教研室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
13.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校内实验实训,要研究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开放共享。校外实习,要以专业大类为基础,综合各二级学院相关专业组成实习工作指导联合体,共同联系实习单位,以工作站方式共同进行实习管理;落实“三三制”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顶岗实训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完成示范建设重点课程实训项目编写工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课程标准。依托专业,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技能大赛。
14.切实做好招生工作。积极争取招生计划,力争2010年新生入校人数超过2009年。制定《专业招生基本条件指标》,依据基本办学条件,在分析近年来报考和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合理调控、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积极争取政策,组织好江苏省对口单招建筑类技能考核录取工作和煤炭类对口单招工作,扩大省外招生比例,力争实现跨省招生30%、西部招生不少于10%的目标。继续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秀学生,提高生源质量。
15.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认真分析我校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以困难毕业生为重点,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和校友资源,拓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按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利用好建设资金,完善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四、坚持以生为本,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水平
16.加强学生工作体系建设。学生工作要由“管理的教育”向“教育的管理”转变,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二级管理机制,改进学生工作考评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形成教学与学生管理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按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方案》,加快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实践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和文化建设,形成职业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建成职业素质教育的网络平台,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进课堂、进社团、进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塑造学生勤奋俭朴、踏实负责的良好作风。
17.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切实深入到学生宿舍、学生班级,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干预,正确引导,把学生安全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研究修订学生校外租住房屋的管理规定、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训购买保险的规定、非节假日学生请销假制度与点名制度、学生文体活动组织管理规定等。
18.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探索形成辅导员“优进高出”机制,通过干部交流、学历进修、转岗教学等途径,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增强辅导员队伍活力。积极拓宽渠道,加强校内、校外培训,提高辅导员服务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强辅导员工作考核,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学生的责任心和有效性。
19.完善学生工作基础保障条件。加快学生公寓新建与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完善学生公寓门禁系统,提高学生公寓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的审批、建档和日常监管,规范校友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的管理,确保公正、公开、透明。以学生为本,认真规划,增加校内便利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网点和服务项目。
五、拓展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
20.加强资金运作与管理。在经费保障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通过银行、企业融资等方式,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示范项目建设、新图书馆和培训中心建设、岗位聘任新增经费的资金需求。加强资金管理,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程序,尤其是示范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强化预算执行与管理,完善部门预算,巩固项目管理;规范教职工出差审批及差旅费报销管理,规范二级学院经费划拨与使用管理、社会服务收入分配管理;积极开展资源有效利用和绩效评价工作,发挥现有办学资源的最大效益。
21.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加强房产管理,修订办公用房标准及管理办法。上半年完成家属区围合和实施物业管理。继续做好教职工住房换购后续工作。加强校园道路安全、商业网点整治,加强对水、电、暖、气等基础服务设施的管理,加强对学生食堂的管理,保障校园安全与师生生活需求。实行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等物资的集中采购,努力节约办学成本。
22.基本完成西校区三期工程建设。启动新图书馆、培训中心等西校区三期工程建设,改造东校区体育场所和设施,基本完成校园基建任务。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教三楼、建筑技术实训中心、利亚楼等楼宇文化建设。
23.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方案和规划,完成校园网升级,提高全校无线网络覆盖率,完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校园信息门户平台和“一卡通”系统,完成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精品课程、重点课程、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程全部上网。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监管,充分保障校园网络畅通、安全。
24.继续做好校友工作。加强各地校友会建设,继续在校友相对集中的地区成立校友分会。加强校友联络与交流,编印《校友通讯》,筹备召开校友联谊会第二次理事大会。进一步凝聚校友力量,促进广大校友积极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六、建设和谐校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25.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改革和加强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和单周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在全校范围内牢固树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理念,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党员学习能力和知识素养。
26、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制定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实施细则,修订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强对党总支、党支部换届和二级学院审批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指导,按照有利于党建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调整设置党支部。加强对学生公寓党员服务中心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向社团和网络延伸。积极稳妥地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探索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
27.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谋划和执行能力为重点,分类、分层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做好部分中层副职岗位的公开竞聘工作,做好非领导职务岗位设置、聘用工作,做好副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的交流调整工作。根据《省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评价办法》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整合、修订二级单位党务、行政工作考核办法和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实施二级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任期目标管理。
2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宣传和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高等学校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对招生、基建、采购、财务、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后勤服务等重点环节、重点部门的监督,加强公车、招待费的使用管理。积极开展效能监察,开展对机关教辅后勤服务满意度测评活动,提高执行能力、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加强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物资采购比价审计和专项审计,重点强化对示范建设资金使用、西校区三期工程建设等环节的审计监督,积极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29.深化内控机制改革。规范管理流程,做到用制度和标准规范管理,用工作流程、任务分解来推动落实。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代会执委会的职能和作用,增设财务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完成新一届教代会、工代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开好六届一次教代会。进一步规范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对年度考核工作科学化、信息化的研究与建设,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
30.加强校园安全与维护稳定工作。加强校园内部防控体系建设,对重点要害部位,实行分类、重点管理,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高校园治安防控能力。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工作,关心老同志生活,帮助解决有关实际困难,积极支持开展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
 
2010年工作可以归纳为:“1131”。即:
一个中心:全面完成示范建设任务;
一个规划: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二级学院建设、西校区三期工程建设;
一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

Copyright © 1998-2020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10028号-3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政编码:221116    联系我们:0516-83996362